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社会工作部 >> 社会工作者
在社区“小事”中磨砺“心”力量——青年社工于家鸣的职业成长记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5-06-19 16:28:17    【 字号:    】     打印

  “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标,慢慢地往前走就行。”在从事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于家鸣留下了她从迷茫到笃定的成长轨迹。

  大四那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于家鸣考研失利了。看着同窗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时,她陷入了焦虑。“当时整个宿舍就剩我没着落,我就什么都想试一试。”投简历、报名考试,她在网上搜罗一切与自己相符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时,她收到一份来自北京大厂的offer,还有一份石家庄高新区宋营镇社区工作者的通知。面对两份不同的职业选择,她考虑到自己比较恋家,不愿意离开父母,就这样她成为一名东海家园社区的社区工作者。

  初入社区,纷繁复杂的居民信息、政策制度、党务工作很快打破了她对这份工作的想象。“那时候真的没少掉眼泪。”于家鸣回忆,一次为一位老人办理业务时,因为流程问题未能立即满足其要求,老人情绪激动:“你这是卡我!难道我求着你办事了吗?”面对误解,她强忍委屈反复解释并非针对个人。回到工位,她心里堵得慌,发现这份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东海家园社区辖区内有12000余名居民,居民的诉求各异,从邻里纠纷到物业矛盾,事事都要沟通协调。“但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摆脱以前的学生思维,积极解决当下的问题。”于家鸣很快调整了心态,并在每天晚上用日记复盘工作:哪些事没处理好或向别人求助了?别人是如何应对的?明天该往哪里努力?持续两三个月的记录,让她对社区工作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处理问题时也更加从容高效。

  成长藏在一次次任务的磨砺中。

  刚进社区没多久,于家鸣就负责起社区的党建工作,并和其他两位年轻同事接手了“升级社区党建品牌”的任务。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她和同事们在网上翻阅大量的资料,同时也考虑到他们自身在大学时并没有了解过社区工作,于是,策划了一场大学生进社区的活动。首期5天的“社区训练营”中,返乡大学生们走进共建单位、组织小学生活动……大家反响热烈,意犹未尽。

  活动由此升级为“菁英实践学院”品牌。第二期聚焦独居老人陪伴,第三期推出“新老人课堂”,让年轻人带老人体验新事物,老人则传授生活智慧。随着活动增多,于家鸣的工作量也翻了一倍。白天组织活动,晚上撰写新闻稿、剪辑视频。从未接触过宣传的她,对着教程一点点自学,逐渐学会公众号推文和视频制作的技能。

  关爱新就业群体驿站——“红骑士”加油站的诞生,也是让她觉得自豪的事情。从走访辖区闲置空间到对接物业、从布置场地到联动菜鸟驿站动员快递小哥来此休息,她全程参与其中。“当时,我把墙贴设计稿和淘宝商家磨了好几个版本,管理制度改了好几稿,但看到小哥们有地儿休息、有水喝,就觉得值。”

  社区工作者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居民的认可。“居民能感受到社区的关心,也会更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是双向奔赴。”于家鸣对此深有感触。之前,她注意到一位老党员很少参加社区活动或党课学习。后来,她从其他居民处得知这位老党员身体欠佳,并且很少在该社区居住。了解到老党员的困难后,社区主动为老党员送上关心,并时常为其提供帮助。之后,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老党员赶来参加活动。

  组织协调、逻辑思维、沟通技巧……她在一次次的工作中得到不断成长,也逐渐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连最初对她参加社区工作感到疑惑的父母,也惊讶于女儿的改变——曾经在家里任性发脾气的小姑娘,如今遇事冷静商量,言谈间逻辑清晰。

  2024年,于家鸣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证书。2025年,她考取了在职研究生。在社区一次次脚踏实地的服务工作中,她的内心更加平和、拥有韧性。“其实,一份工作的体面不在他人眼中,而在你能否从中成长与蜕变。”于家鸣如是说。

© 中共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510104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3104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