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脉深处的川陕甘交界地带,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曾因行政壁垒陷入“资源分散、协同乏力”的发展困局。如今,三地以党建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将省际边界“治理洼地”转化为“共富高地”,探索出“党建引领、三省协同、民生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青川县、宁强县、文县地处“秦陇入蜀”咽喉要道,历史上商贸往来频繁,但长期受行政分割制约。三地创新组建覆盖80余个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联盟,推出“1+3+N”工作机制,即以县级党委统筹为重点,设立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三大专项组,带动20个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三级治理架构。
今年春茶采摘季,产业党支部联盟跨三省调配劳动力,保障青川县沙州镇、宁强县高寨子街道、文县碧口镇茶企按时完成采摘,直接带动3000余户茶农增收。“过去采茶季缺人是常事,现在三省党组织统一协调,问题迎刃而解。”青川县茶农李正强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三地群众“办事跨省跑、纠纷解决难”等痛点,党建联盟推出系列便民举措:青川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跨省通办”窗口,实现户籍迁移、医保报销等25类高频事项“家门口办结”,累计代办业务1200余件;三省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取缔“黑车”30余辆,开通4条省际客运线路,联合开展生态保护等专项执法20次,整治乱象40余起。
“三省联合调解室”引入法律人士参与,以“情理法融合”模式化解跨区域纠纷60余起。文县碧口镇村民马强说:“去年我家与青川县农户的林地纠纷,经三省调解员联合调解,两天就解决了。”这种“小事不出村”的治理效能,让三地群众感受到协同服务的温度。
依托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优势,三地以党建联盟推动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整合青木川古镇、碧口水库、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打造秦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推出“三省联票”及5条跨区域专线。今年端午节期间,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8亿元,民宿入住率提升50%。
在生态保护方面,三省组建“护江队”,拆除20处非法采砂点,白龙江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共建“生态监测共同体”,布设200余台红外相机,共享数据3100余条,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8%;在农业领域,党建联盟搭建产销平台,开展30场电商培训,助销特色农产品超1200万元,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青川县“坝坝经济”成为三省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以三人坝坝篮球赛为例,赛事吸引三省160余支代表队参赛,短视频直播观看量破500万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0%。赛场“三省特色市集”整合20余种非遗产品,“赛事引流+展销”模式日均销售额达50万元。
这一模式推动打造了“坝坝+民俗”“坝坝+夜游”等消费场景,2024年带动青川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青川三人坝坝篮球赛获评四川省省级品牌赛事,推动三省建立非遗合作机制,开发5条跨区域文旅产品,让边界群众从“地理相邻”走向“心理相融”。
青川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建立轮值会商机制,联合陕甘毗邻县将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等边界村落纳入青川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如今,87名甘肃籍学生实现青川就近入学,1200余名跨省村民在青川享受医保直报,曾经的“跨省奔波”已变为“家门口服务”。
从“行政分割”到“全域统筹”,三县以组织共建破行政壁垒、基层共治解民生难题、产业共促谋协同发展的实践,将省际边界地带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阵地。这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持续释放协同发展动能,在秦巴山区书写着“三省联动、美美与共”的基层治理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