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市赞皇县治平寺街社区辖小区39个、居民7440人,社区工作人员19名,其中专职社工7名,志愿服务队伍9支,志愿者300余名;社区上下2层,内设8个志愿服务活动室,区位优势明显,出门即公园。治平寺街社区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社区”联动工作中,构建“359”工作模式,即3个社区平台、5类社区组织、9个志愿服务队联动融合,创新开展社会工作。
“三个平台”强管理,激活志愿服务“一池水”。一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依托石家庄“石志兴石”平台、红色志愿服务网,精准对接“点对点”服务,推行群众“点单”、社区“发单”、志愿组织“下单”、志愿者“接单”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提高志愿者参与率、活跃度;二是“治同道合”志愿风采展示平台。由“共治”“同心”“道德”“融合”四个模块组成,为文化娱乐、矛盾调解、助老助困、便民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提供展示平台,以展示促学习,以交流促进步,以风采显荣耀;三是“治汇星”爱心联盟兑换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星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联盟商家提供的日常用品、购物券、特色服务等,形成了“服务—积分—回报”的良性循环,用志愿服务“小积分”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五敲五应”建机制,架起志愿服务“连心桥”。一是代表敲响传递门,畅通渠道迎掌声。人大代表不定期上门收集社情民意,当好群众的宣传员和联系员;二是驻区敲定发展门,共商共建映生辉。驻区单位发挥资源优势,定期走访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帮助解决小区房顶漏水、道路修缮、健身器材安装等实际问题。三是社工敲开关爱门,精准服务赢民心。社区工作者定期走访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讲解惠民政策方针,代买生活用品、维修水电设施等。四是物业敲击安全门,守护生活营业绩。物业单位入户走访汇集业主意见、检查小区安全隐患等,及时解决业主关心的问题。五是网格敲动信息门,沟通疏导应关切。“网格员”每年进行至少两次集中摸排,及时发现邻里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截至目前,累计敲门问需3800余次,解决群众诉求851余件。其中,关于社区人大联络站志愿服务做法的文章《家站“小空间”发挥“大作用”》被河北人大转发推送。
温馨小区的住户张阿姨最近愁坏了,小区内有一片未硬化的空地,每逢雨天,车辆一动就会带出大量泥土,造成小区环境脏乱。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到小区走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诉说了烦恼。没想到,第二天社区党支部书记薛书记就上门了解情况。很快,社区联动分包温馨小区的驻区单位水利局来到现场勘查,决定将这片空地建成便民健身活动广场并制定了建设方案。建设之前,网格员挨家挨户征求居民意见,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物业刘经理全程监督施工质量和安全。当空地变新颜,张阿姨在健身器材上快乐地锻炼着身体,对前来回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连声道谢:“多亏了你们这‘五敲’!代表牵线、单位出力、社工关心、物业负责、网格员跑腿,用实际行动和真心服务,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真正解决了我的“心头愁”,敲开了我的‘幸福门’啊!”。
“九支队伍”树标杆,演绎志愿服务“鱼水情”。治平寺街社区以“互助共建聚合力,为民服务零距离”为理念,聚集一大批能人巧匠、热心人士,成立绿水青山摄影队、小铃铛便民服务队、“治青春”爱心志愿服务队等9支适应不同需求、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困难帮扶、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文艺汇演等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目标,让志愿服务成为一项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的事业。其中,“蒲公英”志愿文化宣讲队被河北经济电视台报道;红拐杖助残助困帮扶队被市民政局评为“金牌红色社区社会组织”;2023年10月19日举行的“九九重阳饺子宴”被河北日报、河北文明网、赞皇发布等转发推送。
社区居民袁大妈今年52岁,家住名相华府小区,她曾因脑出血而陷入精神抑郁,长时间不愿与人交流。然而,去年夏天,在治平公园的一次偶然散步中,她遇到了“陈莹舞蹈队”。这支充满活力的舞蹈队热情地邀请她加入,鼓励她尝试跳舞。在队员们的陪伴和指导下,袁大妈逐渐学会了舞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如今,她不仅每次活动都积极参与,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最近医院评估显示,她的抑郁症状已明显减轻。袁大妈的故事,正是“陈莹舞蹈队”用舞蹈传递爱与希望的缩影。
社区鼓励引导居民变身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社会治理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为居民提供零距离的精细化志愿服务,做到聚共识、办实事、暖民心。治平寺街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服务友好型社区”、“市级民事调解先进社区”、“石家庄市志愿服务示范社区”、“‘实干兴石 村社争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先进社区”“市级实践创新基地”;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社区”、“双争双创先进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2023年第二季度全市基层党建观摩拉练中取得县域组第一名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