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社会工作部 >> 专题库 >> 凝聚服务群众
保定易县:在乡间田野上生长的实践课堂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日期:2025-09-24 09:58:59    【 字号:    】     打印

  7月的河北易县,青山如黛。在南城司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棵在白纸上精心绘制的“优点果树”在孩子们的口中慢慢生长。踮起脚尖,学生们将写有自己优点的便利贴小心翼翼地贴在树上。“我画画好看!”“我打羽毛球很厉害!”一个个稚嫩而自信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在教室里欢快流淌。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第7次踏上这片土地。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2018年在河北省易县建立实践基地,开启了一段校地共建历程。在北京市海淀区相关部门和公益基金的资助下,师生们将社会工作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乡间田野,践行“课堂不只在校园”的教学理念。

  社会工作系坚持每年组织师生前往实践基地,为儿童成长开展向导服务。每一届学子都会踏上这片土地,既为孩子们提供专业服务,也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

  作为第七批实践学生,政法学院23级社会工作班的18名同学在南城司乡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儿童自助力成长”系列活动。从人际培养、团队协作到艺术疗愈、情绪管理,大学生们用系列课程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现在来到村里,常有老人拉着我们说‘孩子比以前开朗多了’。”每年都带着学生到易县开展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系教师蔡鑫欣慰地说。

  “来到这里能深切体悟到项目背后持久而厚实的温情与积淀。这次实践经历,将我们在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所为,体会到了用价值传递价值,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情怀。”社会工作系学生陈恩赐感慨。

  社会工作系教师冯跃表示,这正是教学实践的核心价值:“课堂上讲100次‘助人自助’,不如带学生真刀实枪地设计和开展一场活动。”

  8年来,实践课堂的内容不断迭代创新:从最初的儿童发展账户建设,到自助力成长体系课程,每个环节都紧扣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今年,师生们还链接北京医疗资源,为易县的村民带来专业的健康知识讲座。

  除了乡村实践项目,社会工作系同时开展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由教授席小华牵头制定国家级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学生们通过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习,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路径,形成了“校内课堂+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实践带来的成长让老师们感到欣喜。蔡鑫亲眼见证每一届学生实践归来的蜕变——“对专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而是有了温度和质感,这是课堂无法给予的鲜活感。”蔡鑫认为,校地共建模式在服务乡村儿童的同时,还为社会工作领域培养了解基层、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这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诠释。

  连接城市与易县山区的路虽然蜿蜒,但因青春的理想而变得火热。8年坚守,社会工作专业不仅温暖了乡村儿童,更让未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躬身实践中,找到未来职业的使命。

© 中共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510104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3104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