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以“玉兰扶智”公益助老项目为载体,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牵线搭台为低龄老年人提供岗位促进增收,并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服务,以专业化重构实现服务能级跃升。
结构专业化,构建精准服务体系。针对志愿服务的零散化现象,构建系统化服务架构。在组织维度,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组建9个乡镇志愿服务团队,吸纳12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0名骨干志愿者、50名党员先锋,形成“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导、志愿者协同”的三级架构,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本。在服务对象维度,建立包含劳动能力、技能基础等6个指标的老年人档案库,实现从泛化服务向精准帮扶的转变。在资源整合维度,依托临西县轴承特色产业集群,整合12家企业,开发微型轴承组装、雨刷器组装、藤椅编织等27类适老产品,志愿者对有需求的低龄老人进行手工技能培训,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银发经济”生态圈,形成“订单式培训—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回收”的完整链条,形成多主体协同的生态体系。
方法专业化,创新服务供给范式。重塑服务流程,实现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升级。在需求识别环节,采用个案管理法建立动态需求清单,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在技能培训环节,构建“县级实训基地+乡镇流动课堂+家庭床边教学”三级体系,将复杂工序分解为标准化动作模块,让志愿服务直达“最后一米”。在服务递送环节,建立季度回访、技能复训、心理疏导等全周期跟踪机制。特别是创新“展会共享+文明实践”融合模式,将健康义诊、爱心餐食、公益理发等15项便民服务嵌入助老项目,形成“增收+关爱”双保障体系,使志愿服务从情感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从随机性服务转向系统性干预。
机制专业化,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玉兰扶智”公益助老项目搭建企业和低龄老人的桥梁,确保老人老有所得。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输出和品牌化运营,推动项目从单一志愿实践升级为区域性民生服务IP,打造成为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构建长效常态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为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