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社区老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以及大学生讲红色文化。记者 柳安臣 摄
在石家庄市仓丰路社区智能设备教学课堂里,大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社区党员活动室,银发宣讲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在儿童益智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手工……近日,记者走进裕华区裕翔街道仓丰路社区,了解到该社区的“青银同行·社区共益”志愿服务品牌正以“代际共融”的创新模式,绘就基层治理的温暖画卷。
自2024年4月该品牌创立以来,河北科技大学青年学生志愿者与社区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组成“青银搭档”,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加志愿服务,探索出志愿服务“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青银携手社区服务的双向奔赴
“闺女,在微信视频通话中怎么保存视频?”在仓丰路社区每月一次的“银龄学堂”上,河北科技大学服装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罗雅琼的座位总被社区老人围得水泄不通。她的笔记里记满了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字体要调至最大,操作步骤尽量不超过三步,每步要配示意图……而这位大三学生志愿者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区老党员殷俊河“红色口述史”项目的文字整理员。罗雅琼说:“殷俊河爷爷教我如何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红色故事,这份传承特别珍贵。”
仓丰路社区73岁的老人李桂领子女在外地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独居老人。大学生志愿者吕慧欣每周都会上门教她使用智能手机,渐渐地,两人成了忘年交。“现在我能和孙子用微信视频通话了,还会在网上看戏曲,小吕就像我的亲孙女一样。”李桂领感动地说。
而吕慧欣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成长:“李奶奶教会我很多生活智慧,比如怎么挑选新鲜蔬菜,怎么处理邻里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懂得了陪伴的意义。”这样的温情故事,在仓丰路社区每天都在上演。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青银同行”志愿服务品牌搭建了一座跨越年龄的桥梁。当大学生志愿者教会老人使用导航时,银龄志愿者也在用人生阅历为年轻人指引方向。这种温暖的“双向奔赴”,或许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在这条“青银同行”的道路上,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情。
这正是仓丰路社区创建“青银同行”品牌的核心要义——通过“大学生+银龄老人”结对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数据显示,项目已组建了16对“青银搭档”,开发出“智能助老”“非遗传承”“社区微更新”等6类服务模块。72岁的退休党员周淑萍对此深有感触:“孩子们带来新科技,我们分享生活智慧,就像电路的正负极,接通了才有光。”
技术赋能社区互助服务再升级
“多亏小张医生每周上门帮我测血糖,现在不用挤公交去医院了!”独居老人刘占凤是高血压患者,她所说的小张医生叫张亚静,是仓丰路社区通过“精准志愿服务派单系统”匹配的裕翔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作为社区的一名医护工作者,他在实践中发现,传统“大水漫灌”式志愿服务常出现供需错位:有的老人需要专业护理却很难得到基础保障,而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又难寻服务对象。为此,居委会创新建立“三色需求档案+专业资源库”模式,让志愿服务能精确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在仓丰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一张“服务供需对接图”格外醒目:绿色贴纸代表青年志愿者提供的“技术赋能”服务,红色贴纸标注银龄党员的“经验输出”项目,黄色贴纸则是居民新增需求。“过去志愿服务容易‘一头热’,现在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青银接单’模式,精准匹配资源上门服务。”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泽涵介绍。
在服务互助领域,由辖区平安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组成的“健康护航队”已开展8次联合义诊,为居民提供基础体检和健康咨询。“这些年轻人都很认真,我给他们讲解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时,他们都拿着小本子仔细记录。”社区老党员张占勇欣慰地说。
这种精细化运营结出硕果:知识传递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的“生活垃圾分类体验课”“反诈知识讲堂”吸引辖区居民积极参与,银龄党员主导的“家风故事会”成为社区德育品牌;社区治理中,“青银联合巡察组”累计发现并解决飞线充电、绿化缺失等问题47件。
社区居民张丽华说:“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孩子的作业辅导,老党员志愿者教书法剪纸,我们家长保障后勤,这种‘全龄段协作’方式让服务效率能翻倍。”
校社联动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从服务执行者到活动策划者,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生活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中,我们将宣传方式从发传单改为互动游戏。带领志愿服务团队设计‘环保大富翁’闯关游戏时,不仅运用自身特长绘制卡通道具,还协调居委会提供场地支持。”河北科技大学大一学生罗雅琼介绍,进社区开展活动时,看到老人和孩子们通过游戏主动学习科普知识,她深刻体会到开展志愿服务是一份温暖与责任。
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是罗雅琼和她的同学们上大学以来最珍贵的经历。从最初抱着积累社会实践的想法报名,到如今真正理解奉献与责任的意义,这段志愿服务之旅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她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
把时装课“翻译”成生活美学,用专业知识赋能志愿服务。服装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发现,许多退休阿姨对手工感兴趣,但缺乏系统指导。于是他们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开展旧衣改造专业课堂,教授基础剪裁和色彩搭配,让社区老年人从“旧衣囤积者”变成“生活艺术家”。当专业知识脱下学院派外衣,志愿服务搭载创意和温度融入社区,便能织就一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美好图景。
随着河北科技大学将该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时,更多朝气蓬勃的专业力量正在注入。目前正把纺织品检测、服装鉴赏与设计等专业课程内容转化为社区科普资源。指导教师王鑫透露,下学期将推出更多既蕴含专业知识,又结合实际生活的特色活动。
目前,纺织服装学院的师生正在筹备“纤维艺术工作坊”。“我们准备教居民认识各种纺织材料,还会组织亲子扎染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马雅茶表示。(本报记者 柳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