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社会工作部 >> 理论研究
减负与增效相结合 服务与治理相统一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日期:2025-04-27 12:19:13    【 字号:    】     打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曾经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基层干部被困在填表格和开会议的双重困境里。

今年2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紧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聚焦重点任务,深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治工作成效。各地积极行动,在明确职责任务、有效防治“指尖形式主义”、健全考评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实干为民。

明确职责任务,“轻车壮马”提升质效

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庙社区,社区网格员李俊华一大早就开始走访网格内的企业,了解企业运行情况,随后又到居民家中调解矛盾纠纷。“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可以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李俊华的一番话反映出基层减负带来的显著变化。

漯河市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出台《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举措》,明确社区网格员的宣传、巡查、信息、调解、服务等5个方面18项工作职责,有效解决了基层网格员陷入行政化事务的难题。当地通过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开展信息采集、入户走访、隐患排查、情况上报等服务群众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明确27个部门职责,探索健全区镇村三级“共商共建共联”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各部门力量,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加大向基层赋能力度。以“六必查”为切入口,持续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全区129个村(社区)清理挂牌1300余块,整合清理党政群机构在村(社区)设立的工作机制168个,明确村级组织不再出具的证明事项21项,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破除“指尖枷锁”,让数据赋能基层治理

“网格整合了,平台统一了,工作更高效了……”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兰石社区党委书记许馨文这样评价社区工作的变化。

兰州市创新落实“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机制,整合多个基层治理平台,打造“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工作平台,实现服务和治理事项一网统管、一屏尽览、一站督办、一体考评,并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实现多网合一。

针对APP多、工作群多、签到打卡任务多等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摸排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情况,将存量系统手机端应用有序迁移至“皖政通、皖企通、皖事通”平台,规范管理、规范功能、同源发布。同时,随机走访17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网络巡查、线索征集等方式,反向核查市、县手机端互联网应用建设情况。2024年以来,会同主管部门注销清理应用程序、公众账号30余个。

健全考评机制,激活干事创业动力

“基层减负,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湖北省枣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进基层干部考核管理规范化。

2024年,枣阳市优化镇村考核指标、考核频次、考核方式、考核范围,遵循“能减则减、能并则并、非必要不考核”的原则,精简优化考核体系。目前,枣阳市对乡镇的考核项目数量由原来的10大类52小项1897个指标缩减至5大类12小项81个指标,推动基层干部回归治理和服务群众本位。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将治理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核心指标。设立“基层治理贡献奖”,组织事迹宣讲团巡回宣讲。同时,建立“治理创新孵化库”,今年已推广“旅游纠纷快处”等8项基层治理经验,形成“以奖促优、以优带面”的良性循环。

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不是降标准,而是提效能。当基层干部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 中共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510104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3104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