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社会工作部 >> 理论研究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积极构建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大众日报    日期:2025-04-29 16:18:11    【 字号:    】     打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工作体系,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当前,既有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立足实践,加强理论武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思想精华。

  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是能够理解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为社会工作提供认识框架和指导原则,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行为。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学习促进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自我提升,有助于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上形成知识、创造理论。与此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还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共同语言,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新时代社会工作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方向,重视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要坚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探索包括基层治理在内的社会工作独特价值和内涵,从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方法的变革、功能、价值、概念定位等方面总结内在规律,加强理论创新。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具备“观大局、看大势、出大策”的能力,推动社会工作理论服务中国社会实际,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得以实现。要运用科学技术,包括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提升社会工作效率,创新社会工作方式,推动社会服务模式发展完善,建构当代技术环境下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和社会工作模式。

  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当前必须把社会工作教材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开展对现有专业社会工作讲义、教材的审读和修改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社会工作教材体系。

  重点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其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适应性问题。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早在恢复中国社会学初期,费孝通教授就主张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归纳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费孝通说道:“究竟如何建立新中国的社会学呢?是不是把外国的一套拿过来就用呢?社会学不像数学,一个公式中国人外国人谁算出来都是一样。社会学不同,每个名词、概念,中外都不尽相同,它们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外不同。”作为一位有深厚学养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是非常清晰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从境外引入到中国,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存在对西方理论的一定程度依赖。兰州大学焦若水教授以文献分析和对40名社工的深入访谈为基础指出,中国社工教育、资格认证和理论基础存在一个由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主导的问题,焦若水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全球与本土张力” 。

  其二,大量实际案例理论提升不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信访工作、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经验。21世纪以来,中国在基层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实践,包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化协同治理、互联网+基层治理、高效信息平台、民生服务通道等,这些创新实践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遗憾的是,它们还没有引起社会工作理论专家的高度重视,更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工作理论。

  其三,现有社会工作理论不能聚焦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和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教材、研究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方面存在一定不适应性。一是西方中心主义。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大多是源于西方,强调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不完全契合。二是现有社会工作理论不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还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工作能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参与政策咨询,同时具备更强的文化敏感性和创新力,社会工作理论应该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样,积极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构建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是适应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要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推动理论创新。一是立足问题导向。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直面现实问题,避免简单套用既定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确保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具有高度容纳性和概括性。二是提炼经验要素。创新社会工作理论必须以中华文化、实地经验作为新型知识要素,在科学知识生产范式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经验要素的可复制性,使其能够在诸多领域推广借鉴。三是推动经验和案例开放共享。各地在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诸多案例,很多实地经验质量高,但开放共享程度不足,需加大开发力度,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不断创新。

  二要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开展社会工作理论创新。新时期社会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理论工作者立足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在恢复中国社会学时,费孝通教授指出,“通过社会调查,我们才能有系统地、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情况。这是我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必要材料。”以党建引领基层和社会组织建设为例,我们要积极创新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诸如,增强社会组织凝聚力,推动居民社会参与,开展社区服务等等。

  三要完善和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体制机制。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新时代社会工作研究基地”,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努力使“新时代社会工作研究基地”成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阵地。二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高端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三是编写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教材。教材不仅要系统阐述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更要充分体现中国社会的独特背景和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既具国际视野,又彰显中国特色。

  综上,社会工作实践在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坚持从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并结合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丁元竹,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 中共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510104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3104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