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社会工作部等22部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河北省退役军人刘文江荣膺“最美志愿者”。获得荣誉后,他仍如过去无数个凌晨一样,在新华区天翼路的“雪中炭爱心粥屋”里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环卫工人熬煮热粥。从2006年投身公益至今,刘文江从独自助人的个体,成长为带动数万人团队的公益组织者。
凌晨四点的爱心粥屋
凌晨四点,石家庄天翼路的“雪中炭爱心粥屋”亮起灯火。2020年冬,刘文江自掏腰包创办了粥屋。如今,这样的粥屋在石家庄已有4处,每天清晨为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提供免费早餐。
“看到环卫工人凌晨开始工作,交班时已没时间回家吃饭,很多人就啃个冷馒头。”刘文江道出创办初衷。四年多来,这间30余平方米的小屋累计提供27万份早餐,参与的志愿者达4万余人次。
清晨六点半,环卫工人王秀萍熟练地排队领取早餐——一碗小米粥、两个馒头、一勺热炖菜。“在这儿吃饭就像回家,浑身暖和。”她捧着碗笑道。90多岁的孤寡老人杨大爷更是常客,刘文江常坐在他身边陪着吃饭拉家常。粥屋不仅解决早餐问题,每月还为老人理发、庆生;冬送棉衣夏送清凉,成了数百位户外工作者和老人共同的“家”。
大山深处爱心助学
在赞皇县阳光小学,孩子们指着“刘文江助学基地”的铜牌,会自豪地介绍:“这是‘爱心叔叔’给我们的!”2006年至今,刘文江在太行山区的多地建立助学基地,首个基地就设在赞皇许亭小学。
每年,学习用品、生活物资、助学金和奖学金源源不断送进大山。冬天送羽绒服、棉被,夏天送电扇、清凉包。去年,他刚为贵州几所学校的孩子送去新校服和新鞋。更让孩子们雀跃的是暑假——刘文江会租车接山区孩子到石家庄,很多孩子在这里第一次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吃生日蛋糕。
去年活动中,一个女孩儿把分到的蛋糕小心地用油纸包好,一直没吃。问她原因,她小声说:“爷爷重病躺在床上,没吃过这种蛋糕,我想带给他。”在井陉县南蒿亭村,留守儿童们曾偷偷往刘文江兜里塞纸条:“叔叔,我爱你。我们也要当志愿者!”还有孩子拉着他的手说:“你就像我爸爸一样。”
今年,助学有了新内容——流动图书室。为了丰富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刘文江又发起了阅读公益项目。活动前期号召社会捐书、大学生参与整理。目前募集的两千多册适合儿童的书籍,正由志愿者精心分类,在赞皇、平山、井陉等山区小学循环流转,每校停留约一个月。“听到学校老师说孩子们课余时间就往图书室跑,我感觉特别欣慰。”刘文江说。
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在石家庄秀玉小区,67岁的独居老人马淑玲总是盼着周末。她的女儿赵春华有肢体残疾,不便常来。刘文江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定期到来,成了她重要的慰藉。聊天谈心、打扫卫生、代买药品……马大娘一见刘文江就忍不住落泪,把他当成了亲人。
这是刘文江团队开展的 “心手相牵 温暖陪伴”公益项目。该项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走进城市社区和山区,为像马大娘这样的孤寡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目前,项目在32所高校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每年有超过1.5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足迹遍布石家庄城乡。
汇聚万千志愿力量
助农增收,是刘文江坚持了多年的公益方向, 最初是帮农户直销农产品。2023年起,他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并广泛对接义务助农的网红,帮助解决农副产品滞销。
从相关主管部门或实地走访中了解困难农户,尤其是老人的需求后,他带领的志愿者团队提供鸡苗、果苗等生产资料,并联系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养殖。收成时,再组织社会爱心力量,以高于市场价收购销售。赞皇枣农的大枣,首场直播便卖出8000余斤;赵县的烤梨、晋州的葡萄、平山的苹果、井陉的粉条……都通过他们的公益渠道走向更广市场。“老百姓找到我们,我们就尽力帮。”刘文江说。
高考期间,石家庄考点外总有他设立的“助考驿站”,备齐矿泉水、文具和应急药品。
此外,灾难面前,刘文江和他的团队总是冲锋在前。2021年河南洪灾,他在二十余天时间里四进四出灾区,自带冲锋舟转移受困群众,蹚着齐胸深水背起空巢老人;2023年,河北遭遇强降雨,他连夜组织志愿者做饭送往抢险点,又第一时间运送物资深入涿州、涞水重灾区,六天五夜参与转移群众、发放物资。雅安、玉树地震后,他也是第一时间将物资送达。
行走公益之路十九年来,刘文江发起的河北雪中炭公益联盟,已汇聚起数以万计的“红马甲”。谈及“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他诚恳地说:“这荣誉不只属于我,它属于一路支持我、和我同行的每一位志愿者。我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志愿红温暖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