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就业群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
当前,新就业群体仍面临组织弱化、归属感缺失等问题,传统的党建和服务管理方式难以有效覆盖该群体。因此,必须高质量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从思想引导、组织建设、服务嵌入、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等多方面系统施策,凝聚新就业群体。
深化思想引导,打牢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基础。积极主动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是实现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的重要任务。一是针对该群体工作时间灵活、分散性强、线上活跃等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精准有效的学习教育,通过“指尖课堂”“晨会微党课”“线上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增强新就业群体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业楷模事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三是深入组织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党员分享会”等互动式教育活动,用朴实语言和生动实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广大新就业群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岗位、争当先进、服务社会。
加强组织建设,建好凝聚新就业群体的坚固阵地。推动党的组织有效覆盖,是实现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的重要基础。一是创新组织形式,依托社区、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切实做到“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积极推动党员“亮身份”行动,设立“党员示范岗”“红旗车手”“先锋司机”等,通过在配送车、工装、App页面等醒目位置展示党员标识,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同步打造党建工作阵地,建设一批“先锋驿站”“红色驿站”,使其成为党的政策宣传阵地、党员学习教育课堂、服务凝聚群众暖心港湾,真正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完善服务嵌入,以精准关爱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切实做好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工作,是增强其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的具体举措。要围绕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切实把党的关怀落到实处。党组织要主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扩大“骑手驿站”“爱心加油站”等基础服务设施网络覆盖,帮助解决休息、充电、饮水等实际需求,营造尊重关爱的良好氛围。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等力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子女临时照护等支持类服务,帮助缓解工作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联合企业、职业院校等,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指导,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就业竞争力。
推动机制创新,引导发挥自身优势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党组织的系统规划有助于将新就业群体有效凝聚起来,引导其参与基层治理。一是加强组织化引领,搭建参与平台。党组织要主动创新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径,通过设立“兼职网格员”“政策宣传员”等岗位,使新就业群体的参与行为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强机制化引领,嵌入激励体系。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表现纳入党员评议、星级评定等管理机制,实现治理贡献与政治荣誉、政策激励相挂钩。通过构建“服务—积分—回馈”闭环,不仅能激发个体主动性,更有助于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党建与服务协同效能。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在创新工作方式方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在服务机制方面,开发集活动参与、积分查询、诉求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应用程序,推动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打通服务新就业群体“最后一公里”。在科学决策方面,依托数据平台,加强分析研判和智能匹配,精准推送相关政策、培训资源及治理任务等,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激励方面,建立基于治理贡献的数字信用体系,将线上行为与服务成效纳入党建考评,与党员评议、积分激励和政策优待挂钩,构建“以贡献换认可、以服务获回报”的工作机制。
(作者:杨永娇,作者系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