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社会工作部 >> 他山之石
“小柳条”编织“大产业”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日期:2025-08-26 18:45:22    【 字号:    】     打印

  盛夏的鲁南大地,暑气正盛。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周官庄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66岁的王大妈坐在树荫下,手指翻飞间,青褐色的杞柳条在她掌心绕转、穿插,不过半小时,一只纹路细密的花篮便初见雏形。“你看这筐沿得编得紧实一些,不然装东西容易散。”她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笑着展示成品,“现在好了,商会把订单直接送到家门口,我每月光编柳活就能挣4000元,比以前种庄稼省心多了!”?

  王大妈口中的“商会”,正是临沭县柳编工艺品商会。作为“中国柳编之都”,临沭柳编曾因小作坊“各自为战”陷入发展困境。“2018年那阵儿,俺们厂光检验检疫辅料的重复检测费,一年就得多花40万元。”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生产车间整齐码放的柳编半成品回忆,“当时行业里都在喊‘难’,直到商会推动成立了柳编产业链党委,才算把大家从‘泥潭’里拉了出来。”?

  “行业要生存,必须先拧成一股绳!”商会会长张东收说。如今,通过党委统筹,建立联合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原材料、共享物流资源,企业采购成本降低15%;更建起统一的检验检疫检测中心,“现在辅料一次检测就能通用,光这一项,全行业每年就能省下近千万元。”?

  走进临沭柳编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正带着几名徒弟演示传统编法。只见他手持一根光滑柔软的杞柳,时而向上翻折,时而向下缠绕,指尖翻飞间,原本普通的柳条渐渐显露出金龙鱼的轮廓,鳞片纹路清晰可见。“以前老手艺只能编筐编篮,现在得跟紧潮流。”杨进邦指着展柜里的柳编葫芦灯、孔雀造型收纳盒介绍,商会牵头与10所高校合作,成立设计研发中心,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家居、宠物用品需求结合,已开发新产品1000余个。?

  传统工艺要“活”,更要“火”。在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主播正拿着柳编收纳筐对着镜头展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纯手工编织的,环保又耐用,今天下单还能享跨境直邮优惠!”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县工商联组织的AI设计实操训练营里,企业学会了用大数据分析海外市场需求,还打通了“跨境电商+直播”的销售链路,“现在线上外销占比达50%,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比单纯做外贸订单时翻了三倍。”?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流向农户。在青云镇西朱崔村,残疾村民老李说:“我腿脚不好没法外出打工,多亏柳编大师上门教手艺,现在每天能编两个小筐,每月收入上千元,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据临沭县商务发展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35家规模以上柳编企业实现产值23.76亿元,同比增长25.5%,外贸出口10.6亿元,产品远销100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企业联村”“骨干联户”机制,全县已设立柳编加工点2000余个,建成共富工坊57个,带动7000余名困难人员就业,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如今的临沭县柳编工艺品商会,不仅获得全国“四好商会”“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等荣誉,更成了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一根柳条虽细,千根柳条成梁。”临沭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广临沭县柳编工艺品商会经验,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 中共河北省委社会工作部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510104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3104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